三观不同,圈子不融
你活动的圈子太小,把井口当成了天空。
作者:Sunny视界(富书签约作者),转载请加微信:fushunamei
我的好朋友很气愤地跟我分享了一件事:
像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非常多,这是典型的:眼光狭窄圈子封闭,没有开放思维,是人与人成功的根本区别。
不是圈子容不下你,而固步自封的三观让你走不出去看世界:三观不同,圈子不融。
我们从根本上要拉开和别人的距离,就需要从思维上解放自己,跳出圈外。
知乎上有个话题:“为啥娱乐圈的人赚钱这么多,而真正对社会贡献更大的科学家们却在名利方面难以岂及这些明星?”
有人回答:“娱乐圈靠名气驱动,科技圈着重于科研成果”。
也有人说:“用赚钱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以及对人类的贡献,本身就是错误的”。
诚然,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或是失败,更不能说没在娱乐圈里靠娱乐大众赚足名气,就一定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圈子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同,衡量的标准自然也不一样。
科学家们默默付出,为人类创造了许多财富和价值,虽然低调,但理应受到我们的尊敬。
只是不能把科学和明星八卦放一起,因为这是没有可比性的,是两个维度上的存在,或者说彼此的圈子都不一样。
而事实上,太多人都在用自己的眼光和自己有限的体验在评价着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而且他们的狭窄让他们活的非常偏激,容易受伤,
在有次《开讲啦》的节目中,曾听过余秋雨老师说:
“我们要寻找远方的自己,创建圈外的生命”。
远方,不是指地理位置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圈外,是我们不要仅在自己的小范围里活动,不要和别人攀比,不要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是要不怕突围,勇于跳出自己的小圈子。
他说: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不要看到别人买了房我们也要买房。也不要看到别人成为哪类人我们就模仿别人成为那样,而是要在自己的精神、思想、形体上改变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勇敢跳出自己的圈外,余秋雨老师说这对于他,有这么两次:
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一次去世界各国文明遗址的路上,他和一位朋友一起开车17个小时,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因为余老师不上网也不用手机,想让这位友人给他讲讲对于世界以及中国最近的变化,后来朋友讲了几分钟就讲完了近三到五年整个世界和中国的新闻,在那一刻,他深刻地体会到:
任何新闻在讲它的第二遍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时间过得如此之快,很多在当时看来重要的信息现在回头来看竟然什么都不是,反而我们有那么多的精神文明需要人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去求知。
他觉得他当时花了半年的时间到世界各地的文明遗址去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是很有价值的。
当时,余秋雨老师已是上海一所高校的院长,在很多人眼中已是有着安稳和丰厚待遇的铁饭碗工作,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听从自己的内心,决定辞职。
为了跳出自己的圈子,当时还向学校提出了23次辞职要求,才离开学校。
他说世界那么大、精神文明那么丰富,他一定要出去探索和发现更多。
就这样,世界文明之路、中国文化之路也随着在他的脚下丈量开来。
这位看起来应该稳定在自己圈子里面的“老人家”,却一直奔走在各个领域,去挖掘更多不知道的知识。
最怕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其实并非如此,比你优秀的人比你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好奇心和包容能力,这才是拉开距离的根本。
余秋雨出版了20多本书籍,影响了很多年轻人,他觉得学习中国文化,要有世界眼光,为什么莎士比亚、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这些人被全世界接受,从某种程度上,他们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了。
最近他在喜马拉雅APP上推出了“文化必修课”,计划用近一年的时间为广大网友普及中国文化史。
什么是文化
这里是对中国文化本性的理解。
荣格说:“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一个国家人的集体人格。”
中国文化的人格结构就是君子之道为主体,这是儒家;再加上佛家的人格是觉者;道家是真人。
也就是儒家君子,佛家觉者,道家真人。
这三种人格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结构,但毫无疑问,君子人格是核心。
我们经常讲的一些跨国婚姻最后离婚,这个文化差异归根到底是人格结构的差异,而不是你背得出几句唐诗,我背不出几首宋词的差异。
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
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其实是讲一个简单的中国文化史。
我们这么多年在世界各地讲的中国文化、外国人关注的值得他们注意的那部分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而不是原来老在讲的那些文化细节。
因为那些过去不知道、现在不知道,将来也没兴趣,这不是我们关注的。
我们讲的是值得世界关心也有可能和世界形成对比的中国文化史。
中国的文脉
现在大家都在讲中国文脉,但是脉在何处,不清楚。
就像一个人一样,只有一断地瘦身,才能让筋骨出来,成为一个健美的人。
文化也一样,现在我们好像有一个趋势就是只要有营养就往里边吃,吃得很胖,那就不健康了。
还是要找到它精瘦的脉络才行。
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跟欧洲美学很不一样,要按照从虚拟美学到实体美学来讲。
德国美学严格来讲是虚拟美学,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美的理念。
但中国不一样,只讲实体美学,书法怎么回事,昆曲怎么回事。
余秋雨老师希望非常繁忙的年轻人可以听一些比较简明易懂的语言,用它们来了解中国文化,否则的话,这么庞大的一个文化体,那太多太多了,多少年都搞不完的。
讲课的时间是在一年之内,每天讲,一年之内完成。
找到远方的自己,创建圈外的生命
260节课,现在5折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来喜马拉雅听余秋雨老师的课